想更好地认识自己,所以最近在读一些心理学和精神创伤相关的书,在其中认识到了一个词叫反认同,觉得很有意思就想分享给大家。

大家或多或少,可能会遇到过这样的人:说话直来直往,不顾及他人感受,却说自己是性格直爽,听不惯就滚。

将不顾及他人感受,不分场合,缺乏“情商”的性格,掩饰为了直爽。事实上,真正的直爽,应该是让人感到不忸怩,不含糊,不拖泥带水,是让人感到舒服的性格。直爽这一个词,是放在人际交往的背景下才会有意义的,自己对自己直爽,这是不能成立的。但是如果其所谓直爽会抑制人际关系的发展,那其实是对“直爽”一词的扭曲,抑或不过是在用“直爽”来当挡箭牌,掩饰自己同理心的不足。

这样的人,被指出了痛处却用伪装的长处来做幌子,反对别人的观点。这就是反认同。

反认同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常见,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人们在做反认同的事情。以下我举几个书中的例子:

  • 渴望却又畏惧现实社交的“宅男”,会为自己偏好二次元世界而感到骄傲;
  • 缺乏共情能力,却对他人的情绪表达感到蔑视,以自己“水泥封心”,能够保持理性和非情感性而感到自豪;
  • 孩子成为了父母的附属物,被剥夺自身个性,孩子却因为自己能当乖孩子,压抑自己个性获得父母夸赞而感到自豪...

不知道大家是否能在上面的例子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
以上的反认同,都属于一种分类,叫做“基于骄傲的反认同”。我想,这些种种,或许都可以用“把无知当个性来概括”。

说实话,在看到这本书之前,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有各种各样的“基于骄傲的反认同”。

当然,我提出这些,或者书本的作者提出这些,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对号入座的。有一句话说得好,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,当我们新拿到一个懵懂的概念时,不应该生硬的把身边的所有东西生硬地塞进这个概念的套子里,这时候更应该去严丝合缝地去套合,这才不至于滥用。

所以反认同这个概念,它应该是更好地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一些方法,我们要结合具体事例去分析,比如说,既能保持理性,又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共情,这个时候,以理性为荣,是合理的,并不是所谓反认同。

另外,本书讨论的反认同的背景是“生存方式”,讲的是人对于外部或内部条件缺乏的一些妥协,为的是让自己好受一点。揭开反认同的真面目,就如同揭开伤疤,不去做进一步的治疗处理,是没有意义的。这个时候,应该要找到解决自己问题根本的方法,不能光提出问题不去解决。如果不去进一步处理,那也许不揭开要更好。所以,认识自己,不仅需要清醒的认知和勇气,而且要有明确的认知,和行动的决心。